陶术生物药理研发中心致力于为全球新药研发机构提供高质量的药理研究服务。我们拥有先进的生物活性测试平台,涵盖分子、细胞、动物筛选模型,能够提供小分子化合物的药物筛选和活性验证服务。服务范围包括基于靶点的药物活性筛选、基于表型的体外抗肿瘤药物筛选、药物作用机理研究以及体内外成药性研究。
目前,药理研发中心已申请国家专利14项,授权专利8项。
我们提供基于靶点和表型的药物筛选服务,拥有超过100种人源肿瘤细胞株和300多种酶学筛选模型,能够快速发现和验证具有潜力的苗头化合物,助力客户加速新药研发进程。
电催化技术通过电能驱动化学反应,实现高效、可控的物质转化与合成。我们将电催化技术与药物研发结合,为客户提供绿色、经济的化学解决方案。
我们提供全面的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学(PD)研究服务,包括大小鼠PK检测、肝微粒体稳定性测试、细胞渗透性测试、血浆稳定性检测实验等,帮助客户评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性。
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其实质就是开发一种利用某一可探测信号来反映生理过程的变化程度的方法,并通过反复优化使之可以稳定地用于高通量筛选的过程。小分子药物研发早期的大规模药物筛选,根据实验模型不同,可以分为基于靶点的筛选和基于表型的筛选;或者分为分子水平筛选和细胞水平筛选。
借助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结构生物学家能够捕捉到超高清的蛋白质分子“影像”,其结构细节清晰可辨。然而,若要洞悉蛋白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则需要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Molecular Dynamics),它对于探寻药物靶点口袋、设计高效结合的小分子等至关重要。但长久以来,算力发展的落后严重制约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应用。
“有结合才会有功能,有功能一定有结合”。Binding(结合)和Function(功能)是体外药效初步评价中重要两环,对于候选药物来说,结合是其药物发挥功能的必要条件。
以理性的策略,专业的技术和科学的规划,高效快速的帮助客户指导药物化合物的分析和药物分子砌块的设计。体内药代/药效研究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是通过整体动物或体外试验以及虚拟仿真等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和特征。
案例1:助力医院用户获得优良的先导化合物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超博士需要针对A蛋白与B蛋白之间的互作,开展小分子抑制剂的筛选项目。根据虚拟筛选结果,挑选120个小分子化合物进行初步活性验证,期望获得有效苗头化合物乃至先导化合物。
陶术生物首先为客户提供了120个实体小分子化合物,由客户完成初步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测试。接着,选择了部分化合物进行SPR(表面等离子共振)检测,进一步确认小分子与靶点蛋白之间的亲和力,并通过SPR技术评估小分子在抑制蛋白-蛋白互作方面的效果。此过程中,成功筛选出1个苗头化合物。
基于苗头化合物,我们展开了三轮结构优化,并配合体内外生物活性评价,包括:
通过这一系列的测试与优化,最终获得了2个表现优秀的先导化合物,达到了客户的研究需求。
为确保项目高效推进,我们的技术团队在充分调研文献资料后,迅速整理并提出了专业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项目初期,双方通过线上会议进行了详细的方案讲解与讨论,明确实验流程与目标。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方案执行,并在每一阶段完成后及时向客户提供详细的实验报告,并对结果进行解读。
为了保证沟通顺畅与项目进度,我们每两周举行一次线上沟通会议,确保合作过程高效且专业。对于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我们始终保持快速响应和高效解决的服务态度,及时调整思路,确保项目能够顺利推进。
2021年底与陶术有了第一次接触,从怀疑到信任,从埋怨到交心,我们一起走过了近四年时光。我的项目也从初见嫩芽到现在蓬勃生长,少不了陶术的施肥浇水,为项目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实验方案)和优质的水源(化合物合成)。无论是和我对接、耐心体贴的销售,还是帮我协调流程跟进过程、细心认真的实验负责人,亦或是积极优化化合物合成的研发中心主任,再到以心待人的公司高层,从下到上,每一份用心的力量,最终汇成了粗壮的绳索,为我的科研攀登之旅系上安全专业的保障。他们也许是公司,是乙方,但在我心里他们已经是我的战友,我背后坚实的支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高超 博士